欢迎访问吉林经济贸易学校!

导航切换
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新闻 > 校园新闻
【经贸荐读】84:《呐喊》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01 点击数:

书籍介绍

外文名 Call To Arms

字数 7.3万

作品名称 呐喊

文学体裁 短篇小说集

作者 鲁迅

所获荣誉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作品出处 《鲁迅全集》

首版时间 1923年





















作者简介




















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书籍目录

《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        

《孔乙己》      

《药》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风波》

《头发的故事》

《明天》

白光





内容简介

《呐喊》是一部由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于1923年首次出版。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其中《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此书也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当时《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来向鲁迅约稿。鲁迅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纪的曙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围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鲁迅受到极大鼓舞。鲁迅相信只要“大嚷”起来,就有“希望”唤醒“熟睡”的人们,就有毁坏那关着“熟睡”人们的黑暗的“铁房子”的希望。鲁迅答应了钱玄同的邀请开始写文章,鲁迅对《新青年》的编辑们怀着尊敬与赞赏,又感到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所以他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辑成《呐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后收入《故事新编》中。作者鲁迅曾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因而,《呐喊》是听革命前驱的将令的作品,也就是服从于“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遵命文学”。





精彩书摘

作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清楚表明了写作这组小说的用意,就是以大声的呐喊惊起被密闭在“铁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将至的民众,呼唤大家齐心合力毁坏这“铁屋子”,以争取新的生命。为达此目的,作者鲁迅自觉地接受在写作中“须听将令”的要求,更多地表现出热血的愤怒与激情、畅快的讽刺和揶揄,尽量在阴暗的色调中给前进的人留有一线希望。

《呐喊》的题材主要是针对“铁屋子”式的一直苟延到现代世界的古老中国。《狂人日记》对这个古老中国做出了全景式的描绘,得出了“传统吃人”的结论。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是从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的角度来否定吃人的。在《狂人日记》中出现的几次“吃人”,其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或是救命。特别是关于人肉可入药的问题,作者鲁迅并没有批判其“愚昧”。因为鲁迅认为即便它是有效的,就好像即便吃人、吃死人可以实实在在地救一时之疾病与饥饿,也绝不能这样做——因为它是对人性的败坏,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在一个人可以吃人的社会里,“难见真的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鲁迅将传统中国的罪恶上升到了戕害人类根本价值的高度而给予了最严厉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启蒙和救亡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彼此的矛盾和冲突。所以,《狂人日记》的重心在价值理性所连接的启蒙。





作品评价

李大钊:这是中国最好的一本小说。

茅盾: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呐喊》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的,是一个新辟的天地。

近代学者许寿裳:《呐喊》是中国新文艺上真正的、划时代的杰作。

现代文学评论家郑振铎:《呐喊》是最近数年来中国文坛上少见之作。那样的讥诮的沉挚,那样的描写深刻,似乎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用刀刻在木上的。

现代教育家成仿吾:《呐喊》出版之后,各种出版物差不多一齐为它呐喊,人人谈的总是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呐喊》是以最少的文字造成最大影响的杰作。如果小说也讲性价比,《呐喊》的性价比绝对是最高的。鲁迅的《呐喊》浓缩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其小说艺术之精妙复杂,是同时代的各国文学大师都难以超越的。我从小就读《呐喊》,现在每次讲鲁迅的时候还要读,但是每次都可以读出新的意义。

现代作家韩晗:从鲁迅的创作生涯来看,《呐喊》当之无愧是鲁迅的成名作。

鲁迅研究月刊副主编姜异新:《呐喊》的出版与畅销标志着“周树人的沉寂期彻底结束了,鲁迅的辉煌期开始了。”


主办部门:工会 信息中心

编辑制作:任小敏

内容审核:王一涵

学校地址:吉林市职业教育园区

学校网址:www.jljmxx.com.cn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吉林经济贸易学校 备案号: 吉ICP备19006542号-2

首页
电话
报名
留言